酒泉摆摊搭子:戈壁小城的烟火与相逢_[MMKMMC]
傍晚六点半,酒泉的钟楼映在夕阳里,东大街的梧桐树下开始窸窣作响。老王把三轮车停稳,展开折叠桌椅,妻子小陈利落地摆出酿皮调料罐——这是他们今天的第三站。
“昨天在富康广场,前天在汉唐美食街。”老王拧开保温杯,“现在不固定了,哪儿有活动往哪儿跑。”
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古城,正被一种新的活力唤醒。曾经稀疏的夜市,如今在市政规划的“便民经营区”里渐次亮起灯火。而比灯光更亮的,是摊主们口中常说的那个词——“搭子”。
“我的‘豆浆搭子’在微信群里喊一声,我就知道该磨豆子了。”卖敦煌杏皮水的李姐笑着说。她的摊位隔壁是天津煎饼果子,再过去是新疆烤包子,天南地北的小吃在这里成了邻居,也成了彼此照应的“经营搭子”。
这种“搭子经济”正在重塑酒泉的夜。有人共享货源信息,有人拼单采购降低成本,收摊时互相看管货物,城管来时手机群里一声提醒。这些临时结成的联盟,让单打独斗的摆摊者有了依靠。
“我们都是‘迁徙’的。”卖手抓饼的年轻人小马说。他曾在上海送外卖,去年回到酒泉,“这里节奏慢,但机会不少。”他的“技术搭子”是在兰州学厨时认识的,现在两人每周交流新品。
更深层的“搭子”关系在传承中建立。六十岁的刘师傅做了四十年拉条子,他的摊位前总围着年轻人。“和面要‘三光’——手光、盆光、面光。”他毫不吝啬地传授诀窍,“我们这行,不能把技术带进棺材。”
夜色渐深,鼓楼灯火通明。烤架上的烟火气、炒锅里的滋滋声、扫码到账的提示音,交织成这座城市新的夜曲。摊主们在晨光中散去,又在暮色里重聚——他们不仅是生意场上的临时伙伴,更是这座古城里,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生活答案的同行者。
在这里,每一个摊位都不再是孤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