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搭子”成为骗局:一场信任的无声崩塌_[MMKMMC]
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“搭子”成了许多年轻人寻找临时陪伴的新方式。饭搭子、旅行搭子、学习搭子……这种轻社交模式看似轻松自由,却也在无形中成了某些骗局的温床。
小琳(化名)第一次尝试找“旅行搭子”是在一个社交平台上。对方主页精致,语气友善,还主动分享了身份证和过往旅行照片。两人迅速敲定了行程,小琳甚至提前支付了部分酒店费用。然而出发前一天,对方突然失联——账号注销,电话空号。她这才意识到,自己掉进了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。
像小琳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随着“搭子经济”的兴起,诈骗者利用人们渴望陪伴又追求效率的心理,编织出各种套路:有的以“平摊费用”为由收取定金后消失;有的假装共同兴趣者套取个人信息;更甚者以线下见面为名实施盗窃或传销。
为什么“搭子”骗局容易得逞?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基于短期需求的社交往往缺乏深度信任基础,但人们又容易因为“共同爱好”“相似背景”等标签放松警惕。诈骗者则擅长利用碎片化信息营造人设,用急迫感压缩受害者思考时间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多数受害者选择沉默。有人因金额较小自认倒霉,有人羞于承认自己被“看似低级的骗术”所困,还有人因证据不足无法维权。这种沉默反而让诈骗者更加猖獗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搭子”骗局的受害者?首先,保持理性判断,警惕过于完美的“巧合”;其次,线下见面选择公共场所,避免过早产生金钱往来;最重要的是,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及时向平台举报或报警。
“搭子”本应是城市孤独感的解药,而非骗子的工具。在追逐轻社交的同时,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:当关系被高度功能化,信任是否也成了可以快速消耗的代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