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琴搭子:弦索叮咚里的知音相逢_[MMKMMC]

在徐州,若说哪里能触摸到古城脉搏里最温润的一缕,或许不在那雄浑的楚王陵,也不在那烟波浩渺的云龙湖,而在那寻常巷陌、公园一角偶然飘出的缕缕丝竹声中。那里,藏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生态——“琴搭子”。徐州琴搭子:弦索叮咚里的知音相逢-徐州琴搭子

“琴搭子”,顾名思义,是搭伙唱戏弹琴的伙伴。在徐州,这并非严格的社团,更像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。清晨或午后,一位老者提着二胡,另一位带着简板,无需繁复预约,只需一个眼神交汇,一声“来了,老兄?”便可开场。三两人围坐,便是整个世界。徐州琴搭子:弦索叮咚里的知音相逢

叮咚弦索起,尽是戏中人。徐州琴搭子

板胡一响,高亢嘹亮,如裂金石;坠琴一拉,婉转悠扬,韵味深长。唱的多是江苏梆子、柳琴戏,或是韵味独特的徐州琴书。那唱词,或是金戈铁马的《战徐州》,或是家长里短的《王婆骂鸡》。拉琴的,眯着眼,身体随着旋律轻轻摇晃,指尖在弦上飞舞,每一个音符都仿佛从岁月深处流淌而来。唱的,一旦开腔,便神情投入,时而慷慨激昂,时而如泣如诉。他们不是专业演员,却比许多演员更懂戏里的悲欢。

搭的是戏,更是情。

“琴搭子”之间,有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。一个滑音,一个顿挫,彼此心领神会。拉错了,相视一笑;接上了,击节叫好。在这里,没有名利之争,只有对传统曲艺最纯粹的热爱。他们是彼此的听众,也是彼此的知音。一曲终了,聊聊戏文,说说家常,时光便在弦索叮咚中慢了下来。对于许多独居的老人而言,“琴搭子”是排遣寂寞的良方,是精神寄托的桃源。

市井烟火处,雅韵自流传。

彭城广场的树荫下,黄河故边的长廊中,甚至某个小区的凉亭里,都可能藏着一个小小的“琴搭子”场子。过往行人或驻足聆听,或匆匆一瞥,那绵长的唱腔与叮咚的弦索,已然成为这座城市背景音里最富人情味的一部分。它不张扬,却坚韧地存续着,像深埋于徐州泥土中的老根,年年岁岁,自发新枝。

徐州“琴搭子”,是民间智慧的生动体现,是市井生活的艺术升华。它无需华丽的舞台,只需几位知音,几件乐器,便能在一唱一和中,将古老的曲调、真挚的情谊,以及这座千年古城的从容气度,娓娓道来。弦索叮咚处,正是知音相逢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