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郑州歌搭子:城市角落里的音乐共生与烟火温度》_[MMKMMC]

在郑州的街头巷尾、地下通道或是深夜大排档的角落,总有一群人用歌声串联起陌生人的交集——他们是“郑州歌搭子”,一群因音乐而短暂结盟的街头歌手与路人。没有舞台灯光,无需门票预约,一把吉他、一个扩音器,加上路人即兴的合唱或点歌,便构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音乐现场。《郑州歌搭子:城市角落里的音乐共生与烟火温度》

“歌搭子”现象源于郑州独特的市井文化。二七广场的晚风里,年轻歌手弹唱着《郑州郑州》,围观的外卖小哥跟着节奏跺脚;人民路的天桥下,退休教师用豫剧腔调接上年轻人的流行歌词,引来一片喝彩。这种即兴的音乐互动,模糊了表演者与听众的界限,也消解着都市人的孤独感。“有时候唱到《后来》,整条街都在合唱,像突然多了几百个老朋友。”常年驻唱德化街的小柯这样描述。郑州歌搭子

不同于专业Livehouse的精致,歌搭子的魅力在于“瑕疵的真实”。跑调的合唱、即兴改词的嬉闹、甚至雨天共用一把伞的狼狈,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。本地自媒体人@老烩面镜头记录下的“紫荆山地铁口歌搭子”系列视频中,有加班族放下公文包高唱《海阔天空》,也有环卫工阿姨用河南梆子接唱《孤勇者》,这些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获赞超百万,被网友称为“郑州版《爱乐之城》”。《郑州歌搭子:城市角落里的音乐共生与烟火温度》-郑州歌搭子

音乐学者李岩认为,歌搭子文化是郑州“草根包容性”的缩影:“它用最低门槛的方式,让音乐回归公共性。一座城市的温度,往往就藏在这些自发的声音联盟里。”如今,甚至有咖啡店开辟“歌搭子角”,为即兴合唱提供热茶和座位。或许下一站转角,你也可能成为某个旋律里的临时搭子——毕竟在郑州,音乐从来不只是听,更是用来“搭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