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“部队搭子”:战位上的另一种战友_[MMKMMC]

在连队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“部队搭子”。我的“部队搭子”:战位上的另一种战友-部队搭子

他不是传统意义上严格对应的“一帮一、一对红”对子,也不是组织硬性指定的帮扶小组。他更像是训练场上一个默契的眼神,是五公里武装越野时,在你快要掉队时自然而然伸过来拽你一把的手,是深夜站岗下岗后,默默给你留了半壶热水的那个人。部队搭子

我的“搭子”是老张,一个比我早入伍三年的东北老兵。我的“部队搭子”:战位上的另一种战友

我们同年兵,但不同班。成为“搭子”,源于一次四百米障碍训练。我在过高板跳台时,因为动作变形,狠狠摔了一跤,膝盖磕在沙坑边缘,疼得一时站不起来。周围的新兵都有些不知所措,是正在不远处组织本班训练的老张,第一个跑了过来。他没多说话,蹲下身看了看,说了句“没事,皮外伤”,便一把将我架起,半扶半背地送到了卫生员那里。路上,他嘟囔了一句:“这玩意儿,重心得往前,别怂,越怂越摔。”

从那以后,我们莫名其妙就成了“搭子”。

跑五公里,他会在我气喘吁吁时,不动声色地跑到我外侧,用身体帮我挡一下风,或者低声说一句“跟上,还有两圈”;练习据枪瞄准,当我手臂开始发抖,他会走过来,用脚轻轻踢一下我的肘部,纠正我那微不可查的偏移;周末休息,他会把我从手机屏幕前拽起来,“走,器械场,给你加加餐,你那单杠二练习还差点意思。”他话不多,教学方式也近乎“粗暴”,但每一个动作要领,他都拆解得明明白白,直到我学会为止。

我们之间没有过多的客套和感谢。他帮我,仿佛是件天经地义的事;我接受他的帮助,也从不觉得需要特别的回报。这种关系,超越了普通的战友之情,更像是一种在共同目标下形成的、高度信任的“命运共同体”。他知道我的短板在哪里,我也清楚他哪个单兵战术动作不够利索,我们互相“补位”,在日复一日的摔打磨砺中,共同向着一个合格战斗员的标准靠近。

有一次野外驻训,夜间潜伏演练。我和老张被分在一个侦察小组,趴在冰冷的草丛里,蚊虫肆虐,一动不能动。四个小时过去,我的意志力快到极限,寒冷和困倦阵阵袭来。就在我眼皮开始打架的时候,旁边伸过来一只手,轻轻碰了碰我,递过来一小块巧克力。黑暗中,我看不清他的脸,但能感受到那份无声的支持。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。我们不仅是趴在一起的两个人,更是彼此的后背和依靠。

“部队搭子”,这个词带着军营特有的质朴和亲切。它不像“同志”那样庄重,也不像“兄弟”那样充满江湖气,它精准地描述了一种基于战位、源于奋斗的亲密关系。他是你军事技能上的“小教员”,心理上的“疏导员”,更是你军旅路上,那个陪你一起流汗、一起咬牙、一起成长的同行者。

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后来,老张退伍了。送他上车的那天,他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,还是那副粗嗓门:“我走了,你小子以后五公里别偷懒,单杠自己多练!”

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,心里空落落的。我的“部队搭子”走了,但他留给我的,不仅仅是更标准的战术动作和更快的五公里成绩,更是一种精神传承——如何去关心和带动身边的战友,如何在不言中传递力量。

如今,我也成了连队里的老兵。看着新兵们训练时那稚嫩而又努力的样子,我也会不自觉地走过去,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搭把手,在他们动作不到位时指点几句。我成了别人的“搭子”。

我终于明白,“部队搭子”从来不是某两个人的固定组合,它是一种精神的流动,是部队大家庭里一种独特的温暖和力量。一茬茬的兵来了又走,但这种在战位上结成的、纯粹而牢固的“搭子”情谊,会一直在军营里延续下去,成为强军路上,最坚实、最温暖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