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考公路上,我们互为‘搭子’,也互为灯塔”_[MMKMMC]

深夜的自习室灯还亮着,键盘敲击声和翻书页的声音窸窣作响。李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看了一眼旁边同样皱着眉头的张琳——那是她的“考公搭子”。两人几乎同时叹了口气,又几乎同时笑了出来。“考公路上,我们互为‘搭子’,也互为灯塔”-搭子考公

“行测这道题,我做了三遍还是错。” “给我看看,我刚搞懂一类类似的方法。”“考公路上,我们互为‘搭子’,也互为灯塔”

这样的对话,在过去大半年里,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。搭子考公

他们是在一个考公自习群里认识的。那时李响刚辞职备考,压力大得睡不着;张琳则是边工作边准备,时间碎得像沙。一次偶然的讨论题目的机会,两人发现解题思路特别合拍,于是默契地成了“搭子”——不问真实姓名、不聊个人背景,只刷题、只分享资料、只互相批改申论。

他们没见过面,也没开过语音,所有的交流都在文字和文件传输中进行。李响擅长资料分析,张琳擅长判断推理;一个逻辑清晰,一个表达精准。他们把自己整理的笔记、总结的速解技巧、甚至错题本都毫无保留地共享。

“你不怕我比你考得好吗?”有一次李响问。 “你好了,我才能更好啊,”张琳回复,“我们不是竞争对手,是同行的人。”

“考公搭子”,是这几年悄然兴起的一种备考关系。它比朋友松散,比网友紧密;它不讲人情负担,只讲高效协作、目标一致。他们不互相灌输鸡汤,也不一味抱怨,只聚焦于具体的问题:这道题怎么解?那个政策如何理解?时间怎么分配更合理?

他们也在那些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刻,互相拉一把。李响记得有次自己模拟考分数大跌,心态崩到想放弃,是张琳把她整理的一份常见错误集发给他,说:“你看,我也错这么多,但我们不是在改吗?” 张琳也记得,当她因为工作疲惫差点错过报名时,是李响提前一天提醒她:“明天记得,闹钟设好了吗?”

他们没有说过一句“加油”,但每一个深夜发来的新题型解析、每一句“这道题你可能也会错,注意一下”,都是实际行动的支撑。

后来,成绩出来了。李响上了岸,张琳以微弱差距失利。她第一时间发消息:“恭喜!我就知道你可以!” 李响回:“你接下来怎么打算?我陪你二轮。”

他们没有因为结果不同而走散。张琳说:“你只是比我早到了半步,我马上会来。”李响把面试所有经验、注意事项整理成了一个文件夹,取名:《搭子,接着走》。

他们终有一天也许会见面,也许不会。但这段纯粹为了一致目标而并肩作战的日子,早已超越了“搭子”这两个字本身——它成了一种信念的见证:在漫长的备考路上,你并不孤独。

有些人,注定要在黑暗中互相点亮,然后各自发光。 考公之路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